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聚焦 > 正文

深度聚焦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实践正当时。2025年暑期,学校组织106个团队、近万人次师生奔赴广西区内外30余个地市及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地区,围绕六个实践方面和四个专项实践行动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和服务活动。本专栏聚焦思想引领铸魂、创新驱动赋能、文化传承聚力、基层服务振兴四大维度,记录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书写青春答卷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鲜活的实践足迹,感受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蓬勃力量!

    深耕乡村课堂 播撒地学种子

    ——地球科学学院“地学兴乡·科普聚力”大地之子实践团科普行

    朝阳洒满灵川县九屋镇中心校校园,从认识地球家园课程上的欢声笑语,到书信活动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地球科学学院“大地之子”实践团悄然间与孩子们建立了心灵纽带。怀揣着“用专业点亮童心,以教育浸润乡土”的初心,他们开启了一段深耕乡村教育的实践征程。

    地球科学学院“大地之子”实践团和灵川九屋镇中心校学生合影

    地质科普课堂,成员们手持岩石标本耐心讲解,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探索地球奥秘的光芒;版图复原游戏,省份拼图滑动于指尖,国家版图意识刻骨铭心,爱国情愫悄然扎根;物理科学实验,水火箭带着梦想升空,科学知识的种子无声播撒;安全教育现场,情景模拟与互动问答交替进行,自护意识深入人心;书信活动桌前,孩子们心声流露,字里行间流淌着纯粹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支教活动,更是一次发挥地质学科优势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的深度实践。他们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传播方式,精准对接乡村学生在科学认知、安全防护与情感表达上的需求。

    实践团成员带领学生制作水火箭

    面对乡村教育缺乏创新痛点,成员们展现出独特思路。他们构建“专业科普+安全教育+文化精神传承”三位一体体系,推出系列特色举措:地球演化、版图拼图等趣味地学课程,筑牢国土认知;融合基础安全常识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拐防骗、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模块,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双重浸润;“我想对你说”书信传情活动,搭建起师生情感桥梁。辛勤汗水浇灌丰厚成果,一套贴合乡村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包成型,涵盖8节精品课教案与配套教具,受益孩子超40余人;形成一份详实的《九屋镇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为乡村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建言献策,切实帮助到基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九屋镇团委书记由衷赞叹:“这些课程有新意、有温度,为乡村孩子打开了新的世界,这份青年担当值得点赞!”

    实践团成员课后不禁感慨:“亲身体验支教之后,才真切地体会到教育的艰苦与教师的伟大,知识的重量,远不止几本厚厚的书籍,更是千家万户沉甸甸的希望。”实践团用知识播种,用汗水深耕,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青春力量!

    以茶为媒,绿动乡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叶兴乡”社会实践团乡村振兴行

    暑假期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叶兴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深入桂林灌阳县、贺州昭平县、梧州六堡镇等地走进田野茶山,深入调研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从灌阳县顺溪村的油茶工坊,到昭平县的生态茶园,再到苍梧县四柳村的六堡茶非遗技艺合作社,实践团紧扣乡村振兴的脉搏,踏上了一场绿色与文化交融的实践之旅。

    “一叶兴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成员深入顺溪村开展调研

    在灌阳县顺溪村,队员们深入了解油茶品牌推广与茶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昭平县茶园,他们参与采茶、杀青、揉捻等全流程学习制茶工艺;在六堡镇,他们拜访非遗传承人探索六堡茶“三黑”特色工艺的奥秘。这不仅是一场以茶为媒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段扎根乡野、服务绿色发展的非遗探索之旅。团队深入非遗车间学习传统制茶技艺,系统调研茶产业生态种植、非遗工艺与市场推广路径,特别是产业绿色升级方向。

    实践团成员体验制茶技艺

    收获不只在山野田间,实践团结合了不同规模茶产业发展困境,形成了一份详实的《灌阳油茶与六堡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调研报告》,他们还创作了茶文化与绿色环保科普手册、视频等宣传产品,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与文化自信。团队还推动了校企合作,促成土壤改良、环境质量评估等帮扶合作项目,助力茶产业技术提升。灌阳县顺溪村村委及茶企负责人对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学生们的到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发展新思路,更激发了村民们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业的热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机会。”

    队员小何在实践中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色农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土地的尊重与爱护。”实践团以茶为媒,不仅探索了耕地保护与生态农业的新路径,在田野间描绘绿色农业的蓝图,更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绿弦系红土 青履印乡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山碧海,寻迹八桂”实践团联动广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象州县生态实践纪实

    在八桂大地郁郁葱葱的盛夏时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山碧海,寻迹八桂”实践团联动广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将环保理念、振兴探索与红色传承紧密编织,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生态实践篇章。

    团队成员在百丈乡农家书屋化身“生态讲师”,用生动实验和“白话”语言,向西大青协志愿者及当地小朋友揭开“微塑料”这个隐形环境杀手的面纱。与西大青年志愿者共同开展实践经验交流会,分享前站在来宾忻城开展的环保实践经验,包括入户生态问卷调查、结合专业为乡村排水难题献计等具体行动、解答交流中青协成员环保相关问题,并赠送自制“环保科普包”给西大伙伴,在生态环保科普中,进一步推动两校友谊共建。

    实践团与广西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百丈乡农家书屋就环保问题开展交流会

    午后,团队携西大青协伙伴走进象州产业振兴的标杆——大肥耳有限公司木耳种植基地进行调研,实观“稻耳轮作”生态循环模式:水稻秸秆→菌棒基料→菌渣还田→土壤改良。调研中,成员们结合专业特色,主动向西大伙伴讲解相关生态知识、与基地人员积极探讨菌渣还田技术的优化方案,助力“绿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最亮眼的底色。

    在大肥耳有限公司木耳种植基地共同研究木耳菌棒

    在屯鸾村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与西大学子共同感悟先辈用热血保卫家园的精神。环境工程专业黎同学由此联想到当下生态使命:“先辈以生命守护土地,我们当努力学好自身本领,结合环院专业特色,用科学守护生态,进而守护先辈奋斗的美好家园。”这感悟揭示了红色精神与绿色使命的内在联结,赋予其守护生态的新时代内涵。

    在象州的青山碧海间,两校学子共同奏响了一曲青春与绿色同行的交响乐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生态责任与担当。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态问题,把论文写在青山绿水间,让“青山碧海”不仅成为八桂大地的自然美景,更成为成员们不懈追求的绿色梦想!

    让通用语言绘就山水振兴图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向未来,红色引领驻青春”实践团推普记

    夏日的桂林,喀斯特山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漓江水系蜿蜒如碧带,缠绕着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活力。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向未来,红色引领驻青春”实践团奔赴桂林市临桂区横山村和下舍里村,以推广普通话为桥,在山水间聆听红色回响,解码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实践团成员在下舍里村合影

    走进横山村,青石板路通向陈氏宗祠,斑驳匾额与遒劲楹联间流淌着百年清廉家风,“三元及第”的典故在梁柱间相传。实践团成员手持自制手册与调查表,随村干部走访,调研老人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晒谷场边老槐树下,队员们听老人讲红色往事,再用普通话逐句复述。曾担任村干部的陈爷爷感慨:“以前给外地游客讲红色故事,总怕人家听不懂土话,现在跟着娃娃们学普通话,咱村的英雄事能传得更远了!”

    队员们来到下舍里村,向留守儿童开展普通话宣传。他们编排红色情景剧,演绎间用清晰的普通话讲解细节。10岁的留守儿童小胡鼓起勇气,用带乡音的普通话说:“我爷爷说,以前村里人都帮红军藏粮食,他们说‘红军是咱自己人’。”话音落,掌声四起——这是对孩子的鼓励,更是对语言力量与红色传承的认同。

    连日的走访让实践团的调研成果日渐清晰:《乡村普通话使用现状与需求报告》里,不仅有两村老幼的普通话普及率,更记下了方言与红色记忆的交织点——比如老人用方言讲的红军故事如何转译才能留温度,孩子对普通话的接受度与红色教育频率的关联。这些数据揭示了“方言是文化根脉”的规律,也指明了方向。

    团队成员在横山村开展普通话问卷调查

    队长小张感慨到:“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红色传承的关键纽带。”当方言与通用语交织,当老人的讲述与青年的复述在村道共鸣,沉睡的英雄事迹便有了穿透时空的生命力。用通用语言串联红色记忆,让乡土故事在更广阔天地回响——这是实践团写下的青春答卷,也是时代最动人的振兴密码。

    青铜文化润童心 文化传承促振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铜文化大篷车”美育实践团社区行

    在雁山区良丰农场社区的“青空间”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铜文化大篷车”美育实践团的师生们,怀揣着“让国宝活起来,让文化种子在童心发芽”的热忱,将博物馆珍藏的“国之重器”(1:1复制件)搬进了社区,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可触、可感、可创造的文化盛宴。

    队员精心布置的青铜器(1:1复制件)实物展台供小朋友观看学习

    实物为媒,叩响千年历史之门。青铜器实物展台前,孩子们抚摸着三星堆纵目面具的复刻模型,兴致勃勃地追问造型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是古人想象中‘千里眼’和‘顺风耳’呀,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呢!”指导教师马彬彬的童话式讲解,让晦涩的纹饰知识变得童趣盎然。“这个鼎的花纹像波浪!为什么它的颜色是绿色的?”面对孩子们的追问,队员们用“青铜器会像树叶一样慢慢‘变老’,铜绿就是它的‘皱纹’”这样的比喻解答,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

    童心为笔,妙手绘就青铜华章。队员们提前备好青绿、金黄颜料,引导孩子们化身“小小青铜匠”,在青铜器线稿上肆意挥洒想象。活动尾声,孩子们都自豪地举起自己独一无二的“青铜画作”合影留念,开心地领取队员们精心准备的青铜纹样盲盒礼品,将知识与快乐满载而归。

    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青铜器涂色作品和团队师生合影留念

    育人为本,匠心铸就文化根基。实践团紧扣“文化根脉传承”精编《青铜文化儿童科普手册》,含12个趣味文物故事,3套趣味互动方案;活动覆盖社区儿童及家长50余人。社区负责人赞叹:“他们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沉浸式体验比课本更感染人,在孩子心中扎根更深!”

    “当小朋友指着铜绿说‘这是文物的老年斑’时,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密码就在童言童语的共鸣里!”队员小肖笑道。队长小李看着孩子们的画作,眼神坚定:“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孩子懂的语言,让千年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这正是我们青年的担当!”阳光洒在充满生命力的“青铜画作”上,映照着马院学子书写的答卷,他们点亮了孩子们的求知明灯,以笃行实干淬炼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指尖非遗,青春着色

    ——艺术学院“非遗焕新·艺路同行”实践团文化传承记

    在贺州市八步区,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师生队伍——我校艺术学院“非遗焕新·艺路同行”实践团,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时代使命的担当,深入八步区各乡镇文明实践站,展开了“非遗焕新+少年成长+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之旅。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教育的探索,更是一次新时代青年学子践行文化自信与责任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紧扣“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在当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设剪纸、漆扇、拓印等传统技艺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上,孩子们用剪刀与画笔,描绘出属于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步领悟到非遗技艺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些体验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非遗世界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与认同的种子。活动走过了八步街道、黄洞瑶族乡、南乡镇等地,深入社区、学校与商圈等场所,共举办6场次,吸引超过600名孩子、居民和游客参与,广泛传播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剪纸体验教学

    非遗拓印体验课程

    除了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团还深入西溪温泉扶贫车间,深入调研产品特色,探索非遗与乡村文创产业融合的路径。通过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团队提出了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具体建议,为乡村文创产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支持。项目结束后,实践团编写了《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与青少年文化认同调研报告》,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队员小阳在总结时感慨:“七天的实践虽然短暂,但我们把自己在专业中所学的非遗知识和手艺一点点教给孩子们、讲给乡亲们,看着他们从好奇到动手创作,我心里很高兴很满足,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行动虽小,但能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是非常自豪。”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也为贺州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随着这些青春的力量在时代洪流中逐渐积淀,非遗文化的根脉必将在新一代青年人的传承下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艺路花开润乡土 青春筑梦助振兴

    ——桂林理工大学“艺路花开”团队永富村美育实践纪实

    2025年暑假的灌阳夏夜,晚风裹挟着稻花香,广西桂林灌阳县新街镇永富村的晒谷场上灯火通明。桂林理工大学“艺路花开”美育浸润推广志愿服务团队与村民们共同演绎的文艺汇演,让这个“中国桂剧之乡”的小乡村沸腾了。掌声与欢笑交织间,一场持续两天的美育浸润实践,结出了最甜美的果实。

    这支由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团师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带着专业特长扎根永富村。两天里,钢琴声、歌声、啦啦操口号声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此起彼伏: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小朋友弹钢琴,指尖流淌的旋律点亮童真;花球啦啦操课堂上,孩子们蹦跳的身影充满活力;声乐教室里,村民们跟着学唱技巧,眼神里满是对艺术的渴望。

    “艺路花开”实践团队成员正在教永富村小孩子们弹唱汇演曲目《虫儿飞》

    7月19日晚8点,这场凝结着汗水的汇演正式拉开帷幕。13个精心编排的节目中,近半数由村民自主登台,成为最动人的风景。孩子们清澈的童声唱着《虫儿飞》,月光下的朗诵《在山的那边》饱含对未来的憧憬;永富村妇女们身着彩衣,与阿叔们踏着《洗衣歌》的节奏起舞,整齐的舞步跳出新时代乡村的活力;村民周发用质朴嗓音演绎的《苹果香》,唱出了乡土的醇厚情怀。

    桂林理工大学师生也献上了高水准演出:动感街舞《街舞梦》点燃全场,古筝独奏《浏阳河》悠扬婉转,钢琴曲《菊次郎的夏天》温暖治愈,《广西尼的呀》更是让村民们跟着节奏拍手合唱。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吸引200余名村民驻足,台上台下的互动让艺术真正走进心田。

    “艺路花开”实践团队在永富村汇演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驻村第一书记李鑫在致辞中深情点赞,“这是校地文化共融的生动实践。”他期待团队继续挖掘灌阳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让瑶族歌谣、孝善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焕发新彩。

    这场“艺路花开”之约,不仅是才艺展示,更是高校资源下沉乡村的探索。志愿者们说:“看到村民们在舞台上发光,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艺术的种子已在永富村扎根,正以美育之力,照亮乡村振兴的文化之路。

    (一审:孙谦谦;二审:骆靖璇;三审:雷绍湖)

    上一条:【青春足迹遍山河 实践画卷展担当】根植文化沃土,青春践悟非遗——桂林理工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三)

    下一条:【毕业季】光影定格青春,珍藏声声叮咛,我们毕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