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聚焦 > 正文

深度聚焦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实践正当时。2025年暑期,学校组织106个团队、近万人次师生奔赴广西区内外30余个地市及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地区,围绕六个实践方面和四个专项实践行动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和服务活动。本专栏聚焦思想引领铸魂、创新驱动赋能、文化传承聚力、基层服务振兴四大维度,记录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书写青春答卷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鲜活的实践足迹,感受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蓬勃力量!

    古技新承探基因 民族共话谱华章

    ——地球科学学院“民族共耘·文化同心”实践团文化深耕记

    从桂北民俗博物馆的木雕刀痕到潜经村回族古建的砖瓦纹路,从大圩古镇纸塑狮头的斑斓色彩到山口村同心广场的民族团结赞歌,地球科学学院“民族共耘·文化同心”实践团的师生们以文化为桥、以实践为媒,在八桂大地上开启了一场直抵心灵的文化对话。这场对话不仅停留在技艺传承的表层,更深入到了民族记忆和精神传承的深层维度。

    在桂北民俗博物馆,成员们系统学习传统拓印技艺。从清洗石碑、润湿宣纸,到均匀拍打、细心上墨,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习,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转场至大圩古镇,纸塑狮头传承人口传心教,揭秘“百年狮舞”的扎糊工艺。团队通过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更深刻认识到当前传承面临的困境。这些珍贵的记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实践团成员在大圩古镇学习非遗文化扎染

    带着被墨香与浆糊味浸透的敬畏,团队来到潜经村。白氏宗祠与清真寺内,成员们与回族村民围坐畅谈,共话“耕读传家”的传统。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文化传承从技艺层面升华至精神共鸣。来到山口村,团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各族青少年进行知识科普讲解,随后开展“自由绘画”等互动游戏。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让青少年们增长了见识,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山口村进行当地民俗文化的调研

    在这场文化之旅中,成员们深有感触:“非遗传承远非仅技艺的临摹,民族团结更非口号的高悬;唯有以赤诚之实践,方能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抽枝发芽,让各族儿女的情感在掌心交汇、在心底生根。”成员们在拓印体验后感受到,非遗原来不是橱窗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滚烫的文化基因。昔日隔着博物馆的玻璃,只觉岁月迢迢;此刻墨汁沾手、石纹入纸,那一记重拓仿佛叩响历史之门——原来传承是有温度的,它正从千百年前递到我们掌心里,仍在呼吸。

    窑火调子间,青春接千年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知行柳城,文脉薪传”实践团非遗探寻记

    在广西柳城这片古老土地上,千年窑火与百年调子,于无声处述说着坚守的重量。化生学院“知行柳城,文脉薪传”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这个盛夏躬身走进非遗传承的深处,用滚烫的青春触摸文化的脉搏。

    沙埔镇龙窑柴烧基地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龙窑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太华师傅指尖轻点窑口测温计:“差五度,釉色就会发灰。”1200℃的窑火已燃烧两天两夜,温度如同传承的信念般不容丝毫闪失。在工坊,黄黏土在年轻的手中被搓揉盘筑,陶泥的“任性”让初试者屡屡失败。“泥土跟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蒋师傅一句点拨,实践团成员掌心贴着泥条缓慢向上推,半小时后终于捧出自己歪扭却珍贵的小碗雏形。成品展区角落里堆积的碎裂陶片,是柴烧“靠天吃饭”的无声证言,十件能成三件已是幸事。当汗水浸透队服的学子们弯腰将沉甸甸的松柴送入窑口,蒋师傅眼中漾起暖意:“以前年轻人嫌这活脏,你们肯上手,我就看到希望了。”窑火跳动,将师傅的白发映成金色,也映照出青春接续的动人图景——传承不是固守,而是如盘泥条般将历史的温度,一圈圈接入新生代的掌心。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城龙窑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太华师傅介绍

    而在大埔镇靖西村“老还童”彩调剧团,另一场生命的接力在唱念做打间上演。周锡生师傅2010年临危受命返乡挽救濒危的彩调,“眼看着扎根靖西几十年的老手艺要断代,心里着急啊”。他与老伴何秋萍把自家院子改作排练场,从捡木板刻道具开始,执着续上这濒临崩断的琴弦。

    排练场院中央,周师傅示范《跑菜园拔萝卜》动作,每一个弯腰伸臂都仿佛“从地里长出来”。实践团成员被感染加入,动作生硬如“扛锄头”,惹得排练的孩子们咯咯直笑,追着他们认真纠正。周师傅翻开剧团荣誉册,2019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银奖证书熠熠生辉。这背后是他“屡败屡战”的坚持——曾为劝家长送孩子学戏而屡吃闭门羹。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焕发新声,越来越多的孩子触摸着这份“老手艺”。日头高照,周师傅鬓角的白发与孩子们雀跃的脸庞一同沐浴在阳光里,彩调传承的密码在老少相传的动作中不言而喻:那是与时代同频共振时,深深扎进土地的文化之根。

    周锡生老师为实践团讲述彩调历史发展和临危受命故事

    当青年学子在窑火旁躬身搬柴,在调子声中笨拙学步,非遗传承便不再是抽象概念。他们以双手的温度感知历史的肌理,在躬身实践里读懂传承的分量。窑火不熄,调声长吟,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正让千年文脉在时代的土壤中萌发新芽,生生不息——这恰是社会实践最深沉的育人回响。

    探秘油茶小镇,解码千年非遗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瑶韵传薪火,青春筑梦行”实践团非遗文化行

    暑假期间,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瑶韵传薪火,青春筑梦行”实践团深入恭城油茶小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与帮扶工作。本次实践旨在挖掘瑶族油茶非遗内涵、助力技艺传承的同时,收集文化保护现状、产业发展瓶颈等一手资料,助力恭城油茶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实践团深入恭城油茶小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与帮扶工作

    实践团在恭城油茶小镇展开系列实践:观看宣传片时,记录梳理油茶发展脉络、文化场景及传承挑战,奠定认知基础;调研创新产品展柜,通过分析配料、价格与研发逻辑,提炼传统技艺现代转化的实践经验;在第四代非遗油茶传承人林新德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轮流使用7字形木槌体验打油茶,感受力道与节奏把控要点,记录捶打细节与油茶歌谣,深化对非遗匠心的理解;与传承人深度对话,聚焦社交媒体宣传等传播路径,捕捉传承痛点与突破点;最终整合一手资料,研讨油茶文旅融合潜力,形成以文化赋能促振兴的初步思路。实践团成员全程亲身体验与积极思考,为非遗传承提供青春视角的实践参考。

    实践团成员与油茶非遗传承人围坐交流

    通过实地走访体验与细致调研,实践团发现油茶文化传承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是产业创新转化不足,虽已有油茶膏、药缮奶茶等创新产品,但在包装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仍显薄弱,年轻消费群体认知度较低;二是技艺传承面临断层,打油茶的木槌技法、原料配比等核心知识大多靠口传心授,系统记录和规范教学缺失,40岁以下掌握完整流程的传承人较少。

    针对发现的问题,实践团迅速行动:梳理与传承人交流的内容,剪辑打油茶教学片段、油茶歌谣音频,配合传承人拍摄宣传片,在校园社交平台及本地生活类公众号等各类宣传媒体发布,扩大传播范围,为油茶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离开油茶小镇时,实践团成员们手里攥着新想法,心里装着传承梦。这一趟不仅是见证非遗魅力,更是接过了让油茶文化“活”下去的接力棒,让更多人尝到这份藏在木槌起落间、瑶族歌谣里的非遗文化滋味。

    桂北非遗间的青春足迹

    ——商学院“探艺寻心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非遗传承记

    晴光穿云,雨丝织雾,桂北山野晕染如诗。从世遗环江的柳浪咧小镇,到四把镇思平村的错落民居,再至下南乡的松现屯,商学院“探艺寻心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的青春足迹格外鲜明。他们肩负“探艺寻心匠意,织就民族同辉”的使命,开启了一场解码非遗文化肌理的传承调研之旅。

    在柳浪咧小镇,队员们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素娟老师请教花竹帽编制,篾丝翻飞间触摸毛南族生活智慧;转至四把镇思平村,罗华清老师的剪纸刀起刀落,镂空诗意里藏着仫佬族巧思;东门镇仫佬家园中,谢秀荣老师飞针走线的刺绣带着温度,梁金燕老师的土布制染让草木呼吸凝于布匹;思恩镇聆听韦永发老师讲述铜鼓铸造,厚重回响叩击民族历史的深沉;下南乡松现屯,覃高节老师唱起毛南民歌,婉转曲调缠裹故土深情;南昌屯谭建新老师的傩面工坊里,狰狞纹路间藏着“驱邪求安”的温柔守护。思恩塔的静默矗立、毛南族博物馆的文物陈列、陈双村非遗产业园的研学交流,更赋予这场探访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

    实践团成员在谭素娟老师指导下学习编织花竹帽

    这不是走马观花的猎奇,而是一场沉浸式触摸民族根脉的文化解码。编花竹帽时,毛南族习俗脉络在指尖延展;观摩刺绣扎染,仫佬族“过日子”的精气神直抵心间;踏入下南乡,队员们更彻悟:非遗不止是技艺,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思恩塔与博物馆勾勒环江地理文化图景,陈双村村史馆里多民族聚居的故事,让民族团结的分量愈发厚重——这些鲜活瞬间,成为读懂非遗传承意义的密钥。

    实践团成员们同陈双村书记韦炳录交流

    探访中,商院学子不仅习得技艺皮毛,更锚定文化传承担当。他们立志以数字化留存古老技艺,借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让花竹帽的光影、铜鼓的回响、傩面的守护在新时代焕新生长。东门镇仫佬家园,队员小卢望着谢秀荣的绣针感叹:“这绣的不只是图样,是仫佬人过日子的精气神!”南昌屯里,队员小李触碰傩面粗粝纹路,读懂“凶相为盾,心祈平安”的深意。青春脚步仍在桂北山野延伸,他们正以行动为非遗长卷镌刻时代印记,用热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文化的光辉在同辉中愈发璀璨。

    侗寨古建 非遗探访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侗韵润遗 乡旅赋能”实践团非遗行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这片充满侗族文化魅力的土地上,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侗韵乡旅 乡旅赋能”实践团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精髓,助力文化创新发展”的神圣使命,深入侗寨的各个角落,用专业与热情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

    实践团队赴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探寻非遗文化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侗寨,风雨桥上挂着晶莹的晨露,木楼里透出温暖的微光。实践团成员踏着青石板路,穿梭在古老的小巷间。在老匠人凿木的节奏中,他们仔细观察榫卯结构的精妙,聆听“不用一钉一铆”的建造智慧;在织布机前,看着传承人将日月星辰织入侗锦,解读纹样里蕴含的民族故事;在茶园里,体验“三炒三晒”的古法制茶技艺,感受侗族饮食文化的传承。每一次接触,都让这些沉淀千年的非遗技艺在青春的视角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程阳八寨的调研中,实践团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依托,深入剖析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现状,敏锐地捕捉到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方式单一、市场需求与文化保护平衡等难题。在侗寨调研时,李玮琦同学感慨地说:“亲手触摸过榫卯,才真正懂得非遗文化的厚重。专业知识就是传承的钥匙,守护非遗,是青年学子的光荣责任。”

    团队成员聆听木构建筑传承人讲解

    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践团成员以程阳侗寨风雨桥的千年民间传说为灵感源泉,深度融合侗族传统纹样,精心打造了兼具文化辨识度与时代亲和力的Q版“桥灵”形象并推出了“八寨记忆”系列明信片,旨在推动“非遗+旅游+文创”产业融合的多重目标。此外,他们还制作完成了主题宣传视频《风雨千载·八寨侗韵》。他们以光影为笔,聚焦侗族木构建筑、侗画、侗锦等侗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影像重构侗寨的灵魂,全方位展示了实践团队在侗族建筑保护、非遗文化活化传承等方面提出的创新性,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成果,意在吸引更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力量。

    这些成果不仅为程阳八寨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侗寨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

    油茶香里的青春传承志

    —— 数学与统计学院“文脉灌阳,薪火相传”实践团民俗守护行

    夏日的广西灌阳县飞熊村,暑气与油茶香交融弥漫。数学与统计学院“文脉灌阳,薪火相传”实践团一行10人,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乡土文化”的热忱奔赴而来,在制作灌阳油茶、聆听传承故事中,以青春脚步丈量民俗厚度,用实践书写文化担当。

    实践团与飞熊村村民合照

    实践团踏入飞熊村,走进村民邓奶奶家。有着50多年油茶经验的邓奶奶,手持捣茶杵示范“茶叶生姜大蒜头,擂出金黄香喷喷……铁杵顺时针推压,力道匀,香气才透!”实践团成员掌心沁汗,紧盯锅内细密泡沫,在一次次调整中,慢慢摸到了灌阳油茶的“烟火门道”。从甜茶的清香初绽,到咸茶融入绿豆、米粉、丝瓜的烟火交融,再到续加排骨熬煮的醇厚滋味,实践团成员尝遍时光熬煮的韵味。而这兼容甜咸的油茶里藏着灌阳人“辛勤劳作、热情待客”的生活哲学,借“三碗不见外”待客礼,让情谊在茶香里流淌,代代传递。

    此次飞熊村之行,实践团深度参与油茶制作全流程,经“观察-实操-复盘”,梳理出“茶叶筛选、铁锅炒制、铁杵擂动等10余项关键细节。在文化挖掘中,实践团成员结合邓奶奶讲述与地方志查阅,梳理出“三碗不见外”待客礼的历史渊源,还以“油茶传承”为主题,线上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0份,其中发现61.18%的受访者认为灌阳油茶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年轻人兴趣缺乏,64.56%认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宣传推广不足。后续,实践团将对灌阳油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整理,用文字、影像留存乡土智慧;更计划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推广,让“活在生活里的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实践团成员记录灌阳油茶制作方法

    正如成员小唐所言:“亲手擂动茶杵,才懂这一碗油茶里,装着的不只是滋味,更是代代守护的传承。”当青春热忱与文化传承相遇,飞熊村的油茶香里,正生长着文化延续的新希望——这群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书写的不仅是传承答卷,更是让灌阳油茶醇香与乡土文化底蕴,在时代浪潮中永续绽放的决心,而奔涌的油茶传承故事,正映照着他们用热爱书写的青春印记。

    (一审:孙谦谦;二审:骆靖璇;三审:雷绍湖)

    上一条:【青春足迹遍山河 实践画卷展担当】赋能创新发展,探索智慧未来——桂林理工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二)

    下一条:【青春足迹遍山河 实践画卷展担当】服务振兴大局,绽放青春之花——桂林理工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