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系统展示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成果与宝贵经验,鼓舞全体桂工人坚定信心、昂扬斗志,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网络与信息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高位谋划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扎实推进“数字桂工”建设,圆满完成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目标任务,学校网信事业突飞猛进,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进阶迈向数智化方向发展道路。
党建引领,“数字桂工”建设成效显著
网络与信息中心全面落实“十个坚持”, 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打造“e·方遒”领航先锋服务型党支部,聚焦师生需求和用户体验,持续推进“数字桂工”十大工程落地见效。一是建成综合分析平台。 构建涵盖领导驾驶舱、师生个人画像、一表通、12个部门驾驶舱及校园数据报告等内容的数据分析体系,实现决策参谋“一屏统揽”。二是推动数据治理体系化。 建设电子签章系统,服务15个部门,覆盖学生成绩单、荣誉证书等应用场景,推动“无纸化”办公。开展两期数据治理,建立规范数据目录体系与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数据统一汇聚、全面共享。三是提升治理效能。 牵头研发桂工OA、督查督办系统、职工福利发放网上自选系统,拓展一网通办流程至410项,覆盖26个部门,显著提升办公效率与服务能力。四是强化示范引领。 荣获2024年度智慧高校CIO“智慧高校数据治理卓越奖”,“数智融合,构造‘1+2+3+N’数据分析型智慧校园新范式”入选教育部2024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连续五年共计9个案例获评自治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经验。

网络与信息中心党支部党建与业务融合示范项目经验汇报

“数值融合,构造‘1+2+4+N’数据分析型智慧校园新范式”入选教育部2024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智教、智学、智评、智控’一基四智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和“双轮驱动三化融合——工会福利商城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入选2025年度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荣获多项广西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学校先后获“智慧高校数据治理卓越奖”“智慧校园-示范高校”称号及“智慧高校数字化建设综合实力卓越奖”
数智赋能,智慧校园底座构建成型
网络与信息中心以构建“智能、融合、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为目标,持续夯实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体系。一是夯实网络基础。 建成双核心双链路冗余网络,完成两校区93栋楼宇网络改造,部署无线AP超9000个、有线信息点超17000个,校园有线网络覆盖率100%,Wi-Fi6信号实现室内全面覆盖,构建“万兆到楼、千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体系。二是筑牢安全防线。 构建“三防一体”网络安全体系,部署下一代防火墙、态势感知等系统,连续六年在“广西护网行动”中获“优秀防守单位”“优秀溯源单位”称号。2023年入选广西“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2024年正式获批“广西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拓展智能应用。 2025年部署AI智能体广场,上线“桂工DeepSeek”“智慧教室服务中心”“桂工新闻速览”“一网通办助手”等智能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服务中的深度融合。

建成广西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桂林理工大学基地,并开展6场培训活动

2020年-2025年在“护网行动”中获评“优秀防守团队”“优秀溯源队伍”
创新驱动,智慧教育教学支撑有力
网络与信息中心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为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持续迭代更新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化应用。一是建成智慧教室体系。 完成189间智慧教室建设,占公共教室总数的90%,实现教学环境可视化、远程化、智能化,支撑课堂教学、远程互动、录课巡课等多元场景。二是构建智慧管理平台。 建成AI智慧督课巡课平台,提升教学质量监控效率;推动智慧物联平台建设,实现空调、灯光等设备的智能管控,助力绿色校园与节能减排目标实现,2024年教室电费从预算220万降至34万,降幅达85%。三是形成示范效应。相关成果多次入选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提供“桂工经验”。

建成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服务中心移动端

水控智能化管理系统后台界面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网络与信息中心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一融双高”,以数智赋能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夯实智慧校园基础,全力助推学校争先进位。未来,网络与信息中心将深耕“AI+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审:庞璐宁;二审:饶建辉;三审:杨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