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聚焦 > 正文

深度聚焦

    编者按:青春逢盛世,实践正当时。2025年暑期,学校组织106个团队、近万人次师生奔赴广西区内外30余个地市及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地区,围绕六个实践方面和四个专项实践行动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和服务活动。本专栏聚焦思想引领铸魂、创新驱动赋能、文化传承聚力、基层服务振兴四大维度,记录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专业书写青春答卷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鲜活的实践足迹,感受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蓬勃力量!

    壮美“岩”途砺初心 科技“戍”边护安澜

    ——地球科学学院“壮美‘岩’途行,共‘戍’边疆情”实践团行动纪实

    在祖国南疆蜿蜒的边境线上,在广西防城港市那良镇、那漏村等沿边临港村镇,地球科学学院“壮美‘岩’途行,共‘戍’边疆情”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将专业课堂搬到边疆一线。

    他们化身边境安全的“科技尖兵”,顶着烈日,穿梭于密林陡坡之间。无人机呼啸升空,倾斜摄影镜头如鹰眼般扫过,精准锁定边境村镇周边7处高陡边坡与潜在滑坡点。对于边坡的失稳风险,团队成员现场“会诊”,依托地质水文数据,快速开出治理“良方”:一套“地表排水优化+生态植被修复”的生态疗法,一剂“裂隙精准填充加固+智能监测预警”的科技处方,为地方防灾减灾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技术支撑。

    实践团成员运用无人机对地灾风险点进行勘查

    实践团与那漏村党总支共建“地灾科普课堂”长效机制。协同村干部、边境民警,深入村屯社区,通过图文演示、发放手册及百余份问卷调研,生动普及灾害识别与避险知识,让上千余边民学会了识别灾害“面孔”,听懂了预警“信号”,认清了生命通道。那漏村参与“地灾科普课堂”的工作人员感慨:“这群大学生讲得明白、教得实在,小朋友们既能学习知识,也能知道如何避险!”在校政企三方联动的强劲引擎驱动下,防灾的足迹与科普的声音深入边陲的每个角落,凝聚起群防群治的磅礴力量。

    实践团在那漏村开展科普小实验

    界碑宣誓、巡边体验等爱国教育活动及民族文化探访活动同步开展,让“守护国土安全”的滚烫使命,深深熔铸进每一位学子的血脉。

    汗水浇灌出丰硕果实。实践团形成了1份沉甸甸的《防城港市沿边村镇地质灾害风险点勘察报告及防治建议》,其中包含6处隐患数据及8项治理优化方案,为提升沿边村镇安全韧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东兴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同学们带来了技术和方法,提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强,是科技赋能边疆防灾的生动实践!”

    队员何琪贵(地质工程专业)在踏勘时感慨:“我理解了实践的意义。学以致用,我们从课堂上学来的技术也能保护大家!”实践团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用专业智慧和青春热血,在祖国南疆书写了一份守护安澜的青春答卷。

    壮美边疆践初心 青春聚力显担当

    ——“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暑期联合社会实践团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生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和兴边富民故事,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暑期联合社会实践团沿639公里边境线开展卫国戍边青年行“五个一”实践活动、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专题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设壮美边疆贡献青春力量。十天征程,实践团成员以目光镌刻界碑忠诚,用双耳聆听哨所故事,让足迹印刻边关每一寸土地,以青春热血守护山河无恙。

    产业探路——激活边疆经济发展引擎

    实践团先后探访南宁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与中马钦州产业园,探寻边疆经济发展引擎。在两地,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园区企业、与负责人座谈交流、分析产业数据等方式开展调研。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一带一路” 节点优势,聚焦信创,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等。中马钦州产业园是“一带一路”标杆,区位优势显著。实践团据此形成针对性调研报告2篇,提出强化产业协同、深化跨境合作等建议,为边疆经济发展注入智力支持,展现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务实精神。

    戍边铸魂——厚植青年国防担当根基

    在峒中镇的边防热土上,实践团的足迹与戍边情怀深深相融。成员随峒中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杨道林、教导员杨潇漩,参观峒中边境大党委展厅,聆听黄志瑞、邓友程、陆兰军等英雄的戍边事迹;教导员向成员解读了峒中口岸治理方案,包括“联建联治联产”策略等,成员们还随警官走边境线、擦拭界碑。实践团将所见所感融入调研报告与记录视频,深刻体会到边疆安宁需代代坚守,更坚定了青年以实际行动护边疆、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实践团成员在峒中口岸擦拭界碑

    赓续基因——擦亮边疆红色教育底色

    实践团足迹镌刻在东兴镇红色土地上,以公园社区、侨批馆、钟竹筠展馆为坐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叩击初心。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成员垂首听老师讲述血火史诗,默哀献花。公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灯光下,钟竹筠烈士事迹如火炬,让青年感受信仰力量。东兴侨批馆内,泛黄信笺在讲解中苏醒,侨胞家国大义融入青春血脉。国门大讲堂里,“传承民族精神,凝聚团结力量” 宣讲铿锵。实践团以青年视角重述红色故事,让先辈担当精神成为边疆发展与青春奋进的动力,为红色教育底色镀上青春光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东兴侨批馆馆长的讲解

    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江平镇,实践团聚焦京族文化,在樊文英老师的服装设计店,了解其三十八年坚守京族非遗服饰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参观制作过程及成品库,知晓传承挑战与应对之策,感受民族元素与创新色彩。成员通过实地参观,在京族博物馆了解京族作为海洋民族的特色。成员们深深体会到,各民族如同璀璨星辰,相互辉映、彼此温暖,唯有心手相牵、守望相助,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愈发牢固,在交融共生中奏响时代华章。

    实践团成员探寻京族非遗文化瑰宝

    为感召更多青年躬身社会实践,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实践团成员化身宣传使者:在“桂工青年”“桂工清风”“GUT土木工程学院”等微信公众号推出相关报道10余篇;于网易新闻、搜狐、QQ平台播撒30余篇推文,在抖音和小红书绽放7则原创视频,累计浏览量破万,让青春之声跨越山海,收获了深入人心的宣传成效。

    “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桂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暑期联合社会实践团,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里步履铿锵。从边疆产业的探索征程到非遗技艺的传承微光,从卫国戍边的教育洗礼到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一系列活动如星火燎原,汇聚成澎湃的青年力量,以青春智慧浇灌边疆发展之花,用坚实步履镌刻下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印记。

    青春聚力民族团结,共筑中越交融新篇

    ——公共管理学院“青春聚力民族团结 星火闪耀卫国戍边”实践团边疆行

    在中越建交75周年之际,公共管理学院“青春聚力民族团结 星火闪耀卫国戍边”实践团学子们共赴一场跨越国界的青春思政课。他们以红色足迹为纽带,以民族文化为桥梁,在追溯历史、共话友谊中深化中越青年的使命担当。

    龙邦边检站执勤队队长李滢为公共管理学院“青春聚力民族团结 星火闪耀卫国戍边”实践团成员讲授微团课

    实践团学子们在越南学校纪念馆感悟两国革命情谊,在南溪山医院感受中越医疗互助历史。越南留学生谢青玄感慨道:“这些跨越国界的革命情谊、救治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在胡志明岩洞前,学子们聆听农民烈士杨涛保护胡志明的英勇故事。深入岩洞,崖壁上的汉字诗稿引发中越青年共鸣,实践团成员梁竞珍动情地说:“革命年代,两国同志的心始终连在一起。”

    靖西旧州绣球之乡,壮族绣娘传授技艺,中越青年们围坐学艺。越南留学生段竹璃绣“平安”时遇难题,中国同伴何心怡慢动作示范,帮助其共同解决难题。段竹璃轻声说:“这枚绣球上的‘平安’,是中国朋友传授的技艺,更承载着两国年轻人对家园的共同祝福。我会把它带回越南,告诉家人中国文化中对‘家’与‘国’的深厚情感。”现场围绕丝线配色、绣花顺序等细节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讨论声中,绣球成了跨越国界的情谊载体。

    “站在国门线上,他们读懂了“卫国戍边”四个字的重量”,这是实践团学子们最深刻的感悟。他们来到龙邦口岸741、742界碑前,上一堂微团课、擦一次界碑、走一次巡边路、为祖国站一次岗、听一个戍边故事、重温一次入党入团誓词,在界碑前庄严宣誓,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龙邦边检站民警评价:“青年们的行动,为边疆注入了新时代的爱国活力。”

    公共管理学院“青春聚力民族团结 星火闪耀卫国戍边”实践团成员擦拭界碑

    这场实践让中越青年在互动中深化理解中越友谊,越南留学生将绣球和界碑故事带回家乡母校,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青春使者”。

    红焰润乡野 护旗育童心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赤焰映灌阳,青春护旗行”实践团爱国教育赋能乡村行

    在灌阳的土地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赤焰映灌阳,青春护旗行”实践团的身影熠熠生辉,他们怀揣“把爱国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田”的热忱,以爱国教育为笔,在乡村校园与红色热土间,书写青春护旗的动人篇章。

    实践团队的国旗班成员在东阳村小学举行一场乡村升旗仪式

    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乡村小学,为孩子们打造沉浸式爱国教育课堂。课堂上,既有知识的传递,也有情感的共鸣。实践团成员化身为“知识传递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国旗知识,从国旗的诞生历程,到每一道红色、每一颗五角星的意义,让孩子们知晓国旗背后的历史厚重。讲到爱国故事时,成员们声情并茂,从英雄人物的无畏壮举,到新时代平凡岗位上的爱国坚守,孩子们眼神中逐渐燃起炽热光芒。互动环节更是热烈,孩子们争抢着回答问题,用稚嫩声音诉说对祖国的理解;在实践团指导下,动手制作爱国主题书签、绘制国旗,一笔一划、一剪一贴间,爱国情怀深深扎根。

    同时,实践团奔赴灌阳红色地标,在历史遗迹中感悟爱国精神真谛。成员们与当地退役老兵交流,听他们讲述先辈的战斗故事,那些战火纷飞的过往,让爱国传承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实践团队拜访退伍军人蒋人明

    这次实践,于孩子们是成长,爱国从课本概念,变为可触摸、可践行的热爱;于实践团成员是蜕变,走出校园,在服务中懂得青春要与家国同频;于乡村是赋能,让爱国教育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色。

    “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光,就知道这件事值得深耕。”实践团成员的心声,道出青春护旗的意义。未来,这份爱国赋能的行动,还将继续在灌阳、在更多乡村延展,让赤焰长燃,让青春护旗的故事永远鲜活。

    铭记红史·星火铸魂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八桂星火,征途铸魂”实践团星火行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八桂星火,征途铸魂”暑期社会实践团以“铭记红色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奔赴桂林全州、兴安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红土地,开启淬火征程。

    实践团用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系统踏勘两县7处核心遗址,县内总行程超50公里。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队员们凝视珍贵文物,在烈士名录墙前肃立默哀,让哀思与崇敬在无声中流淌;深入全州觉山铺村,聆听村民王世计祖孙四代接力守护红军墓的感人故事,体悟军民鱼水情的时代传承;走进城西社区,开设生动“红色课堂”,为孩子们讲述热血与信念交织的革命故事,将红色种子悄然播撒进童心。

    实践团在觉山铺村聆听村民王世计讲述红军冒险故事

    在深度调研桂北红色资源保护与文旅融合现状时,团队敏锐识别出关键挑战:分散的遗址如“散落星辰”缺乏串联,部分解说单薄缺乏深度,红、绿、古资源融合潜力待挖掘。直面挑战,实践团依托旅游规划专业优势,迅速提出“星火方案”:精心规划“湘江星火”研学线和“红绿兴安”体验线串联资源;创新设计“星火守望”Logo(大地手掌托举金红星火,轨迹勾勒湘江),视觉化守护精神根脉;摄制双主线主题视频《红土淬火:湘江星火永传承》记录足迹与思考;系统梳理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星火淬新程:桂北湘江战役红色基因的文旅传承与青年实践》,精准锚定融合点,为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方案和新动能。

    实践团与兴安文旅局深度座谈,共议“红绿融合”发展蓝图,共探红色资源时代转化路径

    行走于浸染热血的红土地,队员们深受洗礼。队员霍华孔“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的感悟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他们用专业知识串联起“散落星辰”,用创新创意活化红色基因,将“星火铸魂”的誓言,切实转化为助力桂北振兴的青春实践。

    红链兴乡:数统学院学子赴灌阳解码特色产业振兴密码

    ——数学与统计学院“追溯红色足迹,赓续爱国精神”实践团调研实践纪实

    骄阳映照着桂北的层峦叠嶂,从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厚重的砖墙,到永富村新栽的柑橘示范园,再到飞熊村连绵起伏的红薯田垄,数学与统计学院“追溯红色足迹,赓续爱国精神”实践团的足迹贯穿灌阳的红色热土与振兴一线。他们紧扣“深挖红色基因,赋能特色产业”主线,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内,队员们在弹痕累累的军旗前驻足凝望。“三万将士血染湘江,为中央纵队赢得转移时间……”讲解员的声音在展廊中回荡。队长刘雨梦在笔记本上疾书:“红色资源是灌阳深厚的文旅资本,但需要与现代农旅深度融合。”离馆时,团队已采集27处可开发场景的影像资料,为后期设计研学路线奠基。

    实践团成员在“红军帽”墓冢前缅怀先烈

    飞熊村的红薯田里,绿浪翻滚的盛景下暗藏隐忧。“苗子长势虽好,可降雨过多或过少就得减产!”当地农户指着田埂叹息,队员们记录着农户们反映的问题。更深的困境在市场端——灌阳县南门路灌阳大市场上,堆积如山的红薯粉摆在摊上。“现在卖的没以往景气啦”,商户张大姐的感慨被录入调研视频。三天内团队走访3个种植村、23家商户,梳理出“种苗抗风险弱—加工标准缺失—品牌溢价不足”的产业链断点。

    实践团成员在飞熊村协助农户种植红薯

    暮色为灌阳的田野镀上暖金,实践队员们的行囊满载思考与责任。回望新圩的烽火记忆、田间躬耕的真诚对话、市场沉浮的深切体悟,红色热土激发的使命感已凝结为青年行动的内生动力。当看到老乡因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而舒展的眉头,队员们清晰触摸到专业与乡土共振的力量。那株承载着乡亲期盼的红薯苗,终将在产学研融合的春雨中,扎下更坚实的致富根基——无需华丽包装,无需商业噱头,这份用脚步丈量、用专业浇筑的赤诚,恰是献给乡村振兴最本真的答卷。

    (一审:孙谦谦;二审:骆靖璇;三审:雷绍湖)

    下一条:【青春足迹遍山河 实践画卷展担当】赋能创新发展,探索智慧未来——桂林理工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