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桂工要闻 > 正文

桂工要闻

      编者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我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在课程中嵌入育人要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特此采访我校“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优秀获奖者代表,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经验,畅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故事,弘扬“桂工精神”,激励我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

    思政课“春风化雨”,广告学“水到渠成”

      何德珍,教授,现任教于我校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获得首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参天大树,需日益施耕,方可长正长直。”这是何德珍老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中的深刻感悟。学生就像一棵棵小树苗,成长成才需要不断用心浇灌。何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既能与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从而减少说教带来反感,又能从专业知识和能力获得中自然体验到行业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话为何老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资源,而不是刻意的植入。她认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专业课的“德育味”,自然入味者为上,刻意植入者为下。为此,何老师潜心钻研,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授课方法。

      “思政就是要寻找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何老师介绍道,“比如我讲‘广告创意的中国风趋向’,通过学生自己运用中国元素设计平面广告以及在线辩论‘中国风能走多远?’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风向标。”

      后期授课的“信手拈来”,离不开前期准备的“层层深入”。何老师在前期准备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矛盾。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教味太浓”。出于“专业课”不够“专”和“思政元素”不够“味”的顾虑,何老师在准备期间一度陷入各种矛盾之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对课程内容的挖掘,何老师发现,课程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既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又具有显著专业特点的宝库。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中“广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知识点,何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无需再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广告创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及其效果上。这样的结合,在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帮助何老师拓宽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备课和授课的积极性。

      “潜移默化,明理入心”,这是何老师不懈追求的课程思政境界,也是何老师对未来教育事业的憧憬。提到课程思政的收获,何老师动情地说:“我在探索中发现了课程思政的专业特色,感受到了育人效果带来的欣喜,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以“管理”扬“思政”,促学生展未来

      刘洁,副教授,现任教于我校商学院,获得第二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对于执教课程思政,刘老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尝试,而是将其看作自己的职责所在。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发展变化很大,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深入、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刘老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初心和目标。

      刘老师主讲的科目是管理学,包含工商管理、房地产管理等多个分属学科,其中有很多直接对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这对于她推进课程思政较为便利。她在讲授《管理学》课程“创新职能”一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并以中国高铁、小米、华为、腾讯等为案例讲解创新的本质和类型,使学生理解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了解我国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明白自身担负的创新创业重任。刘老师的做法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收获了知识、接受了教育。

      万事开头难,对于已经从事教学工作16年的刘老师来说,课程思政最难的便是搜集思政内容,以及将思政内容与学科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简单的叠加是无效的。”刘老师说,“其实这样一个融合的过程,也是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对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转变成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

      关于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推进,刘老师有着清晰的规划。刘老师表示,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她将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她认为,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如何去引导学生改变认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及其兴趣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思政案例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刘老师认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系统思考扎根于广西的管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真正服务广西本土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采访的最后,刘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她希望同学们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扎实的学识应对时代的变局,以不懈的努力促进国家的发展。

    授课“如鱼在水”,思政“润物无声”

      梅骏翔,讲师,现执教于我校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获得第三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梅骏翔老师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在课程思政中做到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就应当在授课时追求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把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思想品德培育,灵活且恰当地结合起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深受启发却又乐在其中。

      当谈到为什么要将思政与课程联系起来时,梅骏翔老师想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他动情地说:“学生多年后一般不会记得书上哪页讲了什么观点,但他们会记得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和举止。我希望在时代的大进程中发挥出一点小小的个人奋斗,结合教师的职业身份,让知识点在生动接地气的思政元素中活化起来,让思政教育更加有血有肉,而不再是形而上学的空中楼阁。”

      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梅骏翔老师以所教授的旅游设计规划基础课程中“如何在规划设计作品中科学合理地使用色彩搭配”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进行了解答。在备课期间,他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以最新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宣传视觉方案为实证案例,详细讲解了这一设计方案中的颜色运用特点,即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国学色彩的经典颜色,例如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瑞雪白等等,让同学们了解到虽然近现代设计学中采用的是西方主导的RGB三原颜色体系,但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非常深厚的底蕴积累。这为同学们在专业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色彩”,从技术层面、思想认知上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打下了重要基础。

      梅骏翔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对教师思想水平、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的新要求,要真正讲出一堂知识性和教育性兼顾的“金课”,关键着力点应该在于教师要不断强化自我的“思政建设”。一是要先行认识,即要加强对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二是要先拓展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本来就是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怎么把它挖掘出来,再有机融入进去,这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生硬、简单、直接地照搬;三是要先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反复提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就是说,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就要先一步受教育,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也是教师的责任。

      梅骏翔老师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以点带面,以这次的思政说课比赛为突破点,力争把所授课程中有潜力的适宜的思政元素切入点厘顺找全。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水平建设,以寻找到更加丰富多样、灵活有趣的思政切入点和融入方法,真正建设出一门 “如盐在水”的高水平专业课程。

      “有德有才为圣人,无德无才为愚人;有德无才为君子,有才无德为小人。”梅骏翔老师说,大学生活是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获得丰富的知识技能,但缺失了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情操,也无法答出一份真正的“人生满分卷”。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生动且有深度的课程思政教育,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人才。


    上一条:我校教职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项目成功交付

    下一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谱写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发展新篇章 ——李国忠书记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