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fxzl.chinareports.org.cn/fxms/2020/1113/7980.html
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乡村振兴需要高校方阵的深度参与。教育部于2019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以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为出发点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人才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调动高校工作人员积极性
当前,多数高校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师推广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进行量化考核的标准,也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参与乡村振兴服务评价制度及激励机制,导致校内“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有不少高校在职称晋升、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明确了高校人员到基层服务的天数和开展技术培训的次数等任务指标,但所占评价权重较小,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传统硬性指标仍占据较大评价权重,且评价程序重书面考核而轻实地调研,在实际过程中常常出现虎头蛇尾和形式主义的情况,难以进一步调动高校人员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二)对服务乡村振兴存在认识误区,贡献度还不够高
目前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对参与乡村振兴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只有涉农高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才与“三农”有关。因此虽然开设了水利工程类、建筑类、设计类、旅游管理类、电子商务类、数据科学类等专业,但许多专业的师生仍认为乡村振兴与本专业无关。以桂林某高校为例,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涉及到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占19.7%,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占25.7%。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教学、实践与科研与还不深入,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聚焦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返乡入乡意愿不高
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和涉农专业大学生。但目前大学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意愿不高。据桂林某高校就业数据,2020届毕业生选择返乡入乡就业的比率仅为17.5%。另外,农业农村正规组织和岗位较少,大学生职业成长空间受限,创新创业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较为欠缺,再加上宽容人才、鼓励试错的乡村文化尚未形成,难以激发大学生返乡入乡的意愿。
(四)服务乡村振兴没有形成合力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基本处于天女散花、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引导,多是自发的独角戏,高校间、高校与政府间、高校与乡村间的主动交流和协调互动不畅,没有形成合力。遍地撒网、舍近求远、重复合作、“本地高校不吃香”“外来和尚好念经”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降低了服务效率。如某些高校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比较偏远,交通不便,驻村也有困难,这种合作既浪费资源,又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对策建议
(一)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激活乡村人才振兴
党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心骨,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员人才的支撑,有效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使农村建设活力得以进一步激发。为此,高校需要做好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选送一批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中青年干部参与其中。同时,对于在基层有过长期历练的干部和专家,高校在职称职务晋升与考核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国家层面应加大改革以学术论文为主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制,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核定农业推广编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符合农业科技服务特点的高校推广教授评聘制度和人事管理体制。
(二)打造乡村振兴“党建+创新创业”红色产学研基地
以学院为单位,以部分专业为试点,依托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或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需要,打造乡村振兴“党建+创新创业” 红色产学研基地,并成立乡村振兴专项事业共建党小组。高校党委派出专家教授、硕博士党员、大学生党员共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深化合作关系,形成高校党委、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三方齐抓共管局面,扎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高校充分利用校方教学资源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乡村人才联培行动,组织学生或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到乡村现场学习乡村振兴,将高校的知识传播到乡村。
(三)构建应届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激励和退出机制
实行应届大学生返乡下乡工程。借鉴广东省做法,本科硕士毕业两年(博士毕业5年)内认定为应届毕业生。应届大学生毕业自愿回农村工作的,保留城市户籍,如果扎不下根,2年内仍按应届毕业生认定。发挥高校在高端培训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提供若干名免费的培训名额,提高入乡返乡创业大学生的素质与水平,帮助其成功创业。
(四)组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红色联盟”
在“点对点”帮扶模式的基础上,一个区域里的若干所大学,可以以党委牵头抱团组建“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红色联盟”。这样能够使得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实现充分的共享、互动,做到教育资源统筹、技术资源统筹和人才资源统筹,实现整体发力,形成强大的社会服务能量。同时,该联盟也可以补齐单一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可以吸引高校实力雄厚的校友企业在乡村投资兴业、调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等。
(作者:徐旭,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第6期中青二班学员,桂林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