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原文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10-17&code=013&xuhao=4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姜界峰 通讯员李萍萍、苏芳琪)近日,记者从桂林理工大学了解到,为破解瑶绣文化的传承发展困局,该校学生组成实践团队聚焦瑶绣非遗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专项调研。

      近年来,瑶绣的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持续释放。同时,这项文化技艺也面临着侵权、传承断层加剧等问题。团队负责人任爽举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为北京冬奥会设计的瑶族服饰、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封面的瑶绣图案,短时间内便遭电商未经授权仿制、二次开发;机绣仿品以手工绣十分之一的成本冲击市场,千年针法被拆解为“速成教程”。与此同时,瑶绣传承断层加剧,传承人年均收入较低,侵权频发与传承乏力形成恶性循环,若不及时保护,瑶绣的文化内涵与活态传承将面临严重威胁。

      为破解困局,实践团队深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区)的72个非遗传承基地、文化馆、瑶绣工坊进行走访,与8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位文旅部门工作人员、9位律师及法学专家开展深度访谈,累计形成文字实录124万余字,并通过线下田野发放与线上平台推送,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千余份,系统梳理出瑶绣知识产权保护的真实困境与一手案例。

      “一是法律保护失焦——非遗特殊性未被有效识别;二是执法监管失灵——跨地域跨平台侵权难以追溯。三是维权能力失衡——传承人在法律博弈中往往处于天然弱势;四是文化认知失真——公众价值认同与市场消费背离。”桂林理工大学教师梁振然介绍,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团队发现瑶绣相关知识产权的现实困境和伦理冲突,结合调研数据与深度访谈,分析出瑶绣相关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深层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建议:制度层面,呼吁细化侵权认定标准,推动政府制定六维联动专项计划;模式层面,构建“传承人+企业+设计师+文化机构”四方合作反哺模式,并建立动态分级授权体系;技术层面,建议建设区块链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瑶绣“版权登记—生产溯源—真伪鉴别”全链条管理。

    上一条:【中国新闻网】桂林理工大学开展非遗漆扇体验活动

    下一条:【广西日报】“青年说理”栏目刊发我校商学院李彦庆副教授理论文章《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