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广西云客户端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09155107650834432


    看视频,感受青春机甲。记者 曾容英 剪辑

    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2025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广西站)前不久落下帷幕。35所高校队伍同台竞技,其中有7支队伍来自广西。赛场内机器人激烈角逐,看台上观众振臂高呼,一群年轻人因为对新科技的憧憬和对机械的热爱而相聚,他们用代码与齿轮书写着别样的热血青春。

    广西大学ROBOTZ战队队员正在做赛前准备。

    胜利,源于他们的坚持不懈

    “ROBOTZ加油!广西大学加油!”回想起3月22日的3v3对抗赛小组赛,广西大学ROBOTZ战队队长、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罗威昊依旧心潮澎湃,加油呐喊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对手一直是这个比赛里非常厉害的队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能胜利。”罗威昊兴奋地说道,比赛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队员们激动相拥,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今年,广西大学ROBOTZ战队在比赛中取得了步兵对抗赛冠军、工程挑战赛第一名的佳绩,用带队教师李岩舟的话来说,“突破队史,是战队参加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成绩背后,是一群年轻人的坚持不懈。“去年赛后,跟其他战队去对比、交流之后,觉得我们的机器人性能不太够,需要研发新的机器人。”队长罗威昊告诉记者,广西大学ROBOTZ战队现有18名队员,从2024年9月起,团队便投入新赛季机器人研发。画图设计、购买零件装配、编写代码驱动、性能调试……历经5个月时间,最后成功研发出7台新机器。

    观众席上的加油助威。

    “痛并快乐着”,这是队员们研发过程的真实写照。

    “除了上课写作业,完成其他学习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验室研发制造这些机器人。很多时候调试不出来,可能需要熬夜、通宵。”罗威昊回忆,为了保证研发进度,寒假期间许多队员自发留校,临近春节才匆忙返乡。

    广西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冉文治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欢做机器人,想站在更高的舞台上,看一看其他学校的机器人,同时展示一下自己的机器人。”,冉文治告诉记者,作为电控组成员他主要负责哨兵机器人的整车代码编写和调控工作。

    “在3v3比赛里我们可以和甲级战队碰一碰,感觉我们整个团队都在进步,大家都在朝着更高的舞台努力。”此次比赛成果,让冉文治和其他队员备受鼓舞。赛后,他们主动与其他战队交流,探讨机器人研发技术。“跟强队交流学到了很多,思路也清晰了不少。”冉文治相信,只要努力尝试,未来有无限可能。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GIRT战队队员正全神贯注地调试机器人。

    成长,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今年是我第三次参赛了,但第一次在自己学校比赛,压力还是比较大。”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林俊炜说。为了这场“家门口”的比赛,桂林信息科技学院GIRT战队精心筹备了一年之久。

    林俊炜负责哨兵机器人自主导航和自瞄模块的研发。他介绍,哨兵机器人为全自动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战术布局,自主完成巡航、打击和防御等任务,体现了一个队伍的机器人智能创造水平。

    “哨兵机器人其实相当于一个‘外挂’,出色的机器人可以直接以一敌多。”为了提升哨兵机器人自主导航和自瞄性能,林俊炜和队员一有闲暇时间,便一头扎进实验室,全身心投入技术研发。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他们最终将机器人的自瞄命中率提高至70%。

    “纸上学来终觉浅,我们把比赛当成检验技术成果的平台。”正如林俊炜所言,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场上的竞逐,更在于亲手设计参赛机器人,让创意得以充分施展。

    赛前,桂林理工大学群星战队队员在一起检查机器人。

    “看着亲手打造的机器人驰骋赛场,与对手激烈对抗,我感觉梦想成真了。”桂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二学生郭士轩分享了参赛感受。

    “初心高于胜负,成长大于输赢”——机甲大师赛的比赛标语深深打动着郭士轩。他说:“吸引我的,从来不是机甲大师赛最后的奖项与荣誉,而是和一群同样怀揣激情的伙伴,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行探索的过程。”

    桂林理工大学群星战队争夺3v3对抗赛季军直播画面。

    大二上学期,郭士轩通过考核,成为桂林理工大学群星战队的正式成员,负责步兵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从各种三维建模软件开始学起,将脑海中的构想转化为电脑图纸,再到把图纸变为实实在在的机器人,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郭士轩心底油然而生,“从无到有的过程很辛苦,但非常值得。”

    “夏天的时候,基地热得像个火炉,尽管这样他们还是下了课或者晚自习就过去加工、画图、调试……”说起学生,桂林理工大学群星战队的指导教师周卢靖深感自豪又满是心疼。据周卢靖介绍,组装一台机器人的成本近万元,战队时常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然而,即便条件艰苦,队员们依然坚定选择了留在战队。“留下来的学生都是对机器人非常喜爱,而且很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升。”周卢靖感慨道。

    “比赛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经验与感悟是课堂学习无法给予的,我们因为机甲结缘,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就如我们的队名‘群星’,我们也可以是一群闪耀的明星!”在战队的两年时光,郭士轩感到无比充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Evolution机器人战队队员为胜利喝彩。

    前行,机甲梦还在续写

    “平衡步兵机器人车体灵活,越野能力非常强,并且弹道精准,打击能力强。”4月2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朱岩松一边调试一边介绍,他们正在为接下来的RoboMaster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分区赛做准备。

    大一入学时,朱岩松就加入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中心,成为Evolution机器人战队的一员。“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比赛,在团里主要负责平衡步兵机器人的研发,注重机械的结构、强度、轻量化等方面的设计。”从初入团队时,作为预备队员在赛场边观摩学习,到如今能够带领团队实现技术突破,朱岩松找到了兴趣所在,“未来很大可能继续在机器人这个领域深造。”

    看着专心调试设备的学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中心负责人和Evolution机器人战队指导教师唐亮,仿佛看到了曾经年少的自己。

    “我是机器人中心第一批队员,是当时的队长,曾经带领参赛队闯入过Robocan全国八强、还获得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等奖项。”唐亮介绍,学校机器人中心成立于2002年底,机器人战队则是2015年正式组建。

    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4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全国总决赛中,Evolution机器人战队在全国总决赛团体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这已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连续5年在该项线下赛事中获此殊荣。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战队的飞镖机器人在赛事中创造了率先打出4发随机靶全部命中的纪录。

    一步一个脚印,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接力奋进,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Evolution机器人战队从一支普通战队蜕变成了全国甲级机甲强队。根据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官方网站数据,Evolution战队在机甲大师内地高校积分榜(截至2024年8月)中排名第八。

    “回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学生阶段就在机器人中心,工作后也一直在这里,到明年刚好20年了。”唐亮感慨:“看着中心从最初只有几个学生参与比赛,发展到现在拥有几百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适应、优化,就像战队名字Evolution一样,不断进化、积蓄力量。”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机器人中心,朱岩松和队友一起操控着机器人在训练场地上有序地行驶,精准击打着目标——属于他们的机甲梦,还在续写。

    《广西日报》报纸版面截图。

    上一条:【中国网】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组织开展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下一条:【人民网】“码”上解说!廉政文化园开启智慧游览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