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2/30/content_144747_18137072.htm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点,是国家一流、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橡胶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广西高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针对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产脱节、校企育人未形成合力、专业教学与创新实践衔接不够、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创新培养模式,形成培养合力”的思路出发,通过构建多学科融入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健全多元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创新驱动育人平台,积极探寻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产出导向、校企协同,构建“四台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机械专业对标工程教育认证和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基于产出导向,构建了“工程认识→工程基础→设计应用→工程创新”“四台阶”逐级强化的工程应用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工程认识能力的支撑课程包括专业导论、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工程基础能力的支撑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设计应用能力的支撑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控制系统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工程创新能力的支撑课程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逐级阶梯式地开设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各环节的工程能力训练的渐进性。通过校企合作,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议课程大纲,将企业元素、科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材料力学课程引入企业3个工程结构实例进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课程引入企业机械结构设计实例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题目等,强化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

      校企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多元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践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创新实践平台等途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育人平台、共同设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共享专业师资、共促创新创业,深化与地方企业和产业的“订单培养”合作,建立“多向互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引入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共同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基础课程群,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将发动机曲轴、精密齿轮、磨粉机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全流程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引入桂林橡胶设计院有限公司、桂林中昊力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长城电源技术(广西)有限公司等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共同打造机电系统控制课程群,将橡胶机械装备机电控制、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融入课程群,分析和解决产业中的关键问题,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多方共赢,取得良好的效益和效果。

      打造“学赛结合、科创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驱动育人平台

      学院组建师生共存、共长、共创的机器人创新实践专门基地,并成立创新党支部,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打造学赛结合的创新驱动育人平台;充分整合工程训练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桂林鸿程矿山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内外资源,建设校内外虚拟仿真平台、远程共享实验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结合新工科建设,深挖实践基地的能力训练、产学研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等功能,打造成全链条、多功能、多层次、共享型的“产学研用、校企一体”科创融合、实践实训育人平台;依托生态环保现代产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橡胶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构建了基于政、校、企、所、园“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构建和优化协同创新发展智能化桥梁,打破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产教协同创新平台。

      近年来,机械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60多项、省部级奖项440多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3件,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育人成效显著。

    上一条:【桂视网】桂林理工大学举办 “出彩桂工年度致敬”颁奖晚会

    下一条:【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强化干部人才队伍,驱动学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