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桂工要闻 > 正文

桂工要闻

      编者按:6月4日下午,学校在屏风校区体育馆三楼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议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2个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周国清等20个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发爱教授,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代表、有色金属隐伏矿床成矿理论与综合预测团队负责人冯佐海教授,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广西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选周国清教授,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单慧媚博士,先后在会上发言,谈了本单位或个人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表达了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将代表们的发言辑录在【科技创新•奋斗桂工人】这一专栏中,希望有更多老师和单位从他们的发言中受到启发,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抓住发展机遇,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学科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主动对接产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学校科技创新事业新局面,为桂林实现 “两个建成”,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以新的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7-2018年度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有色金属隐伏矿床成矿理论与综合预测”团队:

    协同作战,集成创新,为学校科研工作和一流学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有色金属隐伏矿床成矿理论与综合预测”团队获得2017-2018年度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冯佐海教授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发言

     

      我们这个《有色金属隐伏矿床成矿理论与综合预测》科研团队组建于2016年,是我校“广西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勘查及材料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一级团队。团队组建以来,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果获奖、科研项目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我想把团队的工作业绩和经验做个简要汇报,与在座的各位分享和交流。

      第一、坚守主业,凝练方向,打造特色

      学术方向是科研团队的灵魂,体现了一个科研团队的历史厚度和将来的发展高度。我们团队所开展的有色金属隐伏矿床成矿理论与综合预测研究,根植于桂工的土壤,有着桂工独特的历史烙印,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和学术合理性。老一辈桂工人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突出的科研业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近年来,地质行业发展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我们坚信,地质工作的先行基础地位没有变,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没有变。基于这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立足国家和广西对矿产资源的重大需求,围绕广西地质构造演化及区域成矿特色,明确把花岗岩演化及其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预测作为主体研究方向,并结合当前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全面发展的新形势,凝心聚力,不断探索,在有色和贵金属矿产资源深部勘查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为广西钨、锡、铅、锌、金、银等重要矿产资源找矿突破和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

      第二、勇于开拓,抢抓机遇,协同创新

      科研项目是团队发展的经费保障,也是团队成长的催化剂和牵引力。团队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攥紧拳头谋项目,积极承接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首先,在承接项目上,我们基于地质科学研究兼具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双重属性,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从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两个方向同时寻找突破口。除积极申报国家和广西各类基础研究项目外,合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广泛与地质行业部门对接,拓展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先后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西自然资源厅和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获得课题资助。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6项(其中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各3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4项,总经费1300余万元。同时,在项目执行上,注重科研合作和协同攻关,注重维护与主管部门、合作伙伴的良好关系,建立了稳定的校际、校地和校企合作基础,保障了项目的研究质量,扩大了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为今后联合申报科技成果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并获采纳,团队成员蒙有言高级工程师主持的《桂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全面落实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广西国土资源厅批复同意实施(桂国土资函[2017]2104号),其后桂林市人民政府以市政[2017]22号文正式发布实施,成为桂林市科学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和实施矿业权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三、培育梯队,扶持人才,激发活力

      人才队伍是科研团队的根基,也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团队有教师12人,是围绕共同的学术目标组建起来的。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合理,职称结构比例协调,专业方向相辅相成。成员平均年龄(目前)41岁,40岁以下教授3人,副教授6人,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构成了团队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始终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放在第一位。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研究生培养、联合野外考察等多种形式,营造相互促进、相互鼓舞、相互勉励的研究氛围,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团队还通过一些特殊的扶持机制,下大力气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力量。比如,在团队经费使用和高层次课题立项方面,给予青年人政策倾斜,积极为他们创造访学进修和挂职锻炼条件,托举青年人成长。这些举措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涌现出了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入选者、广西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优秀代表。此外,2名青年教师晋升博导,3名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

      各位领导、老师们,“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当前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协同创新、团队合作。单打独斗、单兵作战已很难在科研战线上走得更远,唯有发挥团队的力量,协同作战,集成创新,方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更大突破。我们科研团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当前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机遇期,埋头苦干,勤奋务实、锐意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出色的业绩,为我校科研工作增光添彩,为一流学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科技创新者·奋斗桂工人】单慧媚:不惧失败,成功也许会迟到,但是最终会到来

    下一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我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并举行科技创新中心大楼及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