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巅峰对决中,一支来自我校测绘地理信息学院的年轻团队,用一项名为“地听天算——AI驱动的三维地理治理中枢”的项目一举夺金,实现了学校在该项顶级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曲由学生团队奏响的、从实践积累到行业创新的奋进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团队,聆听团队背后坚持不懈、稳扎稳打的奋斗故事,解析团队勠力同心、持续攻关的成功密码。

参赛项目名称:地听天算——AI驱动的三维地理治理中枢
所属学院: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博
项目指导老师:李景文、徐嘉辉、叶良松、王庆阳、姜建武、陆妍玲
组别奖项: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业组金奖
项目简介:地听天算项目针对传统地理信息在多模态数据协同与动态决策推演方面的瓶颈,面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部署,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围绕地理大数据多源、异构、海量等特点,重点解决人工智能背景下跨行业、跨部门多模态地理大数据治理的难题,创新研发了“AI驱动的三维地理治理中枢”,形成从数据处理到智能决策的全流程技术体系。项目依托校企共建壹斗米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实验室开展攻关,已获15项自主知识产权和13项专利转化,服务于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等领域,有效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厚积薄发:一条从“解题”到“破题”的成长路径

团队研发攻坚

调试无人机航测设备
任何一项颠覆性创新的背后,都并非一时灵感迸发,而是源于长期扎实的积累。“地听天算”的故事,始于团队核心成员2020年加入李景文教授团队后的系列技术实践。
团队负责人回忆,一切是从“身边的具体问题”开始的。从零起步开发GIS课程教学网站,到打造基于WebGIS的警务可视化系统,再到研发融合实景三维的数字乡村治理系统……这些与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背景紧密相关的项目,成为了他们最好的“练兵场”。正是在这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解决”的循环中,团队快速构建起涵盖前后端开发、空间数据库、WebGIS、渲染引擎乃至深度学习的多元技术架构,成立科技型研发企业桂林壹斗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创新破题的关键转变。
与此同时,一套独特且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学院支持下应运而生。公司与学院共建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实验室”,每年从近200名大一新生中开始选拔培育,通过系统化的流程与方法沉淀,最终留下志同道合的核心成员。这套机制确保了团队成员在大二即可参与实际项目,大三便能独立承接并解决来自政府、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数年耕耘,这支学生团队的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已足以媲美众多知名高校的团队,形成了以实践创新为底色的强大研发力量。
正是这几年来服务于平陆运河、自然资源监测等国家战略工程的技术沉淀,让他们对行业痛点有了切肤之感,最终凝聚成“地听天算”这一旨在突破行业瓶颈的产品体系。他们的路径清晰而坚定:先夯实技术能力与团队基础,再精准瞄准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破壁:三大核心引擎重构地理智能新范式
“地听天算”这个响亮的名称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技术内核?团队将其核心成果概括为“AIGIS空间治理中枢”,它由三大创新引擎共同驱动。

地听天算空间认知能力展示
第一引擎,是“全域数据处理引擎”,直指地理信息行业长期以来的“老大难”——数据格式繁杂、处理效率低下。该引擎能自动兼容处理6大类、47种格式的地理数据,将数据应用效率提升了60%以上。“过去需要10天处理的数据,现在4天即可投入使用”,团队成员介绍,“它实现了从数据生产到决策应用的全流程无缝衔接,彻底改变了依赖人工反复交接的低效模式。”
第二引擎,是自主研发的“地听大模型”,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地理行业知识的深度理解。该模型基于10亿条地理专业数据训练而成,在解析如“找出市中心3公里内的医院”这类空间需求时,准确率高达98.3%。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强大的跨场景泛化能力,无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选址分析,还是应急指挥中的资源调度,亦或农业农村的耕地分布查询,它都能精准应对,解决了传统工具“精度不够、应用受限”的困境。
第三引擎,是“三维空间推演引擎”,其设计理念是“让专业空间决策走向大众”。它彻底降低了三维空间分析的操作门槛。用户无需具备编程背景或精通复杂算法,仅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如“模拟一下暴雨后这片区域的积水情况”,引擎便能自动调动后台集成的200多种专业GIS算法,生成直观、动态的三维可视化推演结果。
这三大引擎共同构成了项目的核心亮点:一场彻底的地理数据处理效率革命、一次精准无比的智能交互体验飞跃,以及一道被显著降低的专业应用门槛。
赋能广西:从国土监测到向海经济的战略布局
技术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在自然资源领域,“地听天算”深度参与了广西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这一国家级试点工程的建设。
面对项目中需要快速搭建数百个指标模型、实现动态监测预警的行业难题,团队依托“全域数据处理引擎”,通过拖拽式操作集成上百个算子,快速搭建模型,实现了指标计算的自动化和实时更新。最终,团队仅用2个月时间便完成了200多类指标模型的搭建,有力助推了广西国土空间治理向“数智化”转型。

基于地听天算的洪水推演模拟展示
立足当下,团队已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战略布局,他们正构建一个覆盖“桂林—南宁—防城港”的三地协同发展体系。其中,桂林依托学校资源,持续发挥人才孵化与基础研发功能;南宁作为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与广西交科集团、南宁城投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化智慧交通等关键技术攻关;防城港则成为向海发展的前沿阵地,团队已在此设立驻点,并与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推动技术在智慧港口等场景的落地应用。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空间智能技术与向海经济的融合,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数字治理合作,为广西打造“向海经济”数字化标杆贡献智慧与力量。
淬火成金:挫折中凝聚的团队文化与力量
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团队到站上全国最高领奖台,其间的挑战与收获远比金牌本身更为珍贵。
团队成长初期,在导师的指引下,他们面临着构建适应AI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与“从无到有”技术架构的双重挑战。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但也正是在这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挑战的高压环境下,他们锤炼出了高效的学习机制、扎实的工程能力以及卓越的团队管理与组织能力。
面向社会服务的初期,挫折也曾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我们满怀信心做的数字乡村和智慧旅游项目,结果都不怎么成功。”团队成员坦言。然而,正是这些“不成功”的经历,倒逼团队形成了完善的研发流程与规范,重塑了团队的认知与能力,完成了从依赖师长到独当一面、自主解决复杂问题的蜕变。
这些经历塑造了团队独特的文化基因:对学习新知识和解决复杂难题抱有持久热情,对个人与团队的成长性追求远高于单纯的经济效益。这种文化,成为了他们渡过难关、不断前行的精神内核。

项目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参加行业大会

指导老师对团队进行指导
回顾这段从无到有的创新征程,团队负责人感慨道,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的滋养。从学院在创业初期提供的近半层楼研发空间,到李景文教授在战略方向上的指引与毫无保留的信任;从姜建武、陆妍玲、范东林等老师在技术上的悉心指导,到师兄师姐和校友在资源上的无私帮助——正是在以“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桂工精神滋养下,这支年轻团队才得以在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终迎来今天的突破。
对于未来,他们怀着更大的期待,也带着一份责任。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在大学期间,要勇于探索心中所爱,扎实学好专业技能,更要保持健康的体魄——这是承载一切梦想的基础。而对于那些同样心怀创新创业理想的同行者,他们的建议朴实而深刻:既要保持勇于尝试的锐气,更要具备长期主义的耐心;既要坚定方向持续深耕,也要保持谦虚合作的胸怀。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国赛舞台的璀璨,再到服务地方发展的广阔天地,“地听天算”团队的旅程,是一部关于热爱、坚持与创新的生动教材。他们的突破,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激励着更多桂工学子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审:孙谦谦;二审:骆靖璇;三审:雷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