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桂工要闻 > 正文

桂工要闻

      编者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我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在课程中嵌入育人要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特此采访我校“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优秀获奖者代表,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经验,畅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故事,弘扬“桂工精神”,激励我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


    驶“基础地质”之船,扬“思政教育”之帆

      白令安,博士,副教授,现执教于我校地球科学学院,获得首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对于“课程思政”,白令安老师有着自己的理解,“教育工作者毫无疑问地应该把正确的立场、观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专业知识要素转化为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应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和纽带。”白令安老师潜心钻研,深入挖掘《基础地质学》课程背后蕴藏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总结和归纳,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

      如何将理工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白令安老师从《基础地质学》的海洋地质作用中海洋环境和海水运动一节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首先可以从海洋的面积、食物供应、海洋能源、金属矿产以及海洋沉积对地球演化的科学意义出发,阐述海洋的重要性;然后,可以依次讲述海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海洋生物等海洋的基本特征以及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的知识。其中滨海带和浅海带的讲述涉及到大陆架,再联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就可以从地质角度让学生理解钓鱼岛是中国的。除了文献资料可以确凿无疑地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地质学的专业角度上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意义重大,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神圣职责。通过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白令安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思政要素的挖掘与如何恰当的融入,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他常常陷入思政资源不足与融入不够自然的困境,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单兵作战。因此,他们课程团队专门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开展集体备课,共同寻找思政要素,集中探讨思政融入途径,最终建立了基础地质学思政教学体系。“个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失去了集体的依托,成功的几率将大幅降低。”白令安老师强调。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不断改进,社会思潮活跃,同学们的认识不断进步。对此,白令安老师表示,青年教师应当主动的应对变局,积极拥抱课程思政,将学术知识与思政要素有机融合成育人资源,认真做好青年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课程”为笔,“思政”为墨

      王林江,博士,教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执教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第二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

      “课程思政”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课程思政,“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经过反复思考和摸索,王林江老师以深入挖掘学科背后的专业理念与思政内容的联系为突破口,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探索出了“结合专业知识有机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学模式。他举例说:“比如材料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可以联系材料科学的诞生,背后有多少科学家为之奉献,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讲到材料重要性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国情,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时,王林江老师有很大的感触,他认为主要有“两难”需要克服。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将授课内容和思政教育拼凑到一起,所以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是“第一难”。而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是做课程思政的“第二难”,部分学生觉得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事,跟他们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也没有多少关联,这种不理解也是对课程思政的一种障碍。王林江老师遇到困难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刻苦钻研,迎难而上。“我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完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的课堂互动率和以前相比明显提升了,在课后也有学生主动向我提问,这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加深了师生友谊、促进了师生关系。”这是王林江老师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的另一个感触。

      讲好“课程思政”,就要在课程中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王林江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对同学有着很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提高专业素养,三是坚定人生目标。他认为,“课程思政”能够建设学生的三观,锻炼学生的韧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通过课程思政能帮助他们理性评估自己面对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对于“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作用,王林江老师还给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就像《石灰吟》讲的,既有材料的产生过程,也蕴含着一种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坚韧精神和高尚情操。”

      对于未来在“课程思政”的规划,王林江老师表示,他将会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与其他教师齐心协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总结经验,发挥带头和辐射作用,共同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青年学子们,王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刻苦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有所作为,王林江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大环境中,个人都离不开这个环境。同学们只有把专业学扎实了,把自己发展起来了,才能为社会、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思政”促“化生”,以情怀育未来

      及方华,博士,副教授,现执教于我校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第三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一等奖、“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只要留心去挖掘,其实每门课中都包含着思政元素。”这是及方华老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最大感悟。但是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初期,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用力过猛”的情况,让思政的内容越过了专业课知识的内容,喧宾夺主。同时在融入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融入不自然,内容太过于生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对此,及方华老师认真研读教育部相关文件,积极参与线上网络培训课程,在示范课中吸取经验,寻找方法并且积极和其他老师讨论,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尝试,摸索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及方华老师经常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将思政与课程相结合。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定律向我们说明生活中有很多过程都是熵增的过程,像墨水滴入水中,还有人类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将专业知识与事例启发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这样就可以将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到课程里面。经过反复尝试,及方华老师让原本枯燥的热力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不再是一门单调乏味的化工专业课,原本的课程里融入了很多思政元素,整个课程内容也变得更加饱满。

      教学,既要教又要学。及方华老师坚信“教育者先受教育”,她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理解并认同其中的思想内容,然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如盐化水,自然而然地将思政理论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课程里,春风化雨般滋润同学的心灵,吸引同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及方华老师认为,陪伴在一个人身上时间最长的就是他的思想和能力。在课程里面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受益的。谈及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及方华老师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要有规划,要有理想、有抱负,希望同学们走出校门以后,不仅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拥有良好的德行品行,“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用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踏踏实实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及方华老师表示,通过参加“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让她深刻感受到了“课程思政”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她将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再深挖课程里更多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争取把《化工热力学》课程打造成“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获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肯定。


    上一条:学校党委召开校内巡察动员会

    下一条: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调研组到我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