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羊城聚才,繁花竞妍。8月25日至28日,学校“凝聚人才向心力 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学员论坛上,5名学员代表结合培训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悟,围绕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需要,聚焦引才聚才育才成才,谈体会、提建议、表达了奋勇向前的信心决心,交流发言感悟真切,认识深刻,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发言集中刊发,以期对学校师生有所启发。
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 张烈平教授
坚持引育并举 狠抓工作落实
高质量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
这次培训班的授课教师都是国内知名专家或高层次人才,他们学识渊博,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涉及人才管理、人才成长、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既有可学习的理念,也有可参考的方法,还有可借鉴的案例,受益匪浅,收获满满。华南理工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有三个做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塑可造之才。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坚守底线思维,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例如从殷盼超和胡楠两位教授的分享中我们得知他们都在海外学习或工作多年,但毅然选择回国加入华工,并在回国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中我们既感受到了他们深怀真挚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更感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向心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成效。
二是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引可用之才。国以才立,校以才兴。学校要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制定精细的引才目标,对标对表查缺补漏,建设了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建立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用好已有之才。从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文关怀,主动服务,从教研用房、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方面着力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了人才后顾之忧,用心用情的留住人才。
如何将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践的成果,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学科带头人缺乏、青年教师数量过少、生师比过高和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作为学院院长我将与学院班子通过落实以下四项工作措施,与全院职工一起高质量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强化责任担当。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学院书记和院长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将引才责任落实到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纳入年底绩效考核。要设立学院人才引进伯乐奖,调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加大引才宣传,强化目标导向。要坚持错位发展思维,多到中西部地区高校宣传和寻找人才,重点收集广西籍人才信息,强化引才工作的目标性。要利用中马合作办学项目,借助“东盟杰青计划”,开拓东盟国家的引人渠道。要发扬好引进台湾博士的成功经验,继续抓好台湾博士引进工作。
三是强化帮扶支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要坚持效果导向,继续实施“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工作制度”和“硕士研究生指标分配办法”,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责任导师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与科研梯队建设。
四是聚焦有组织科研,强化团队建设。要坚持虚心学习,向学校材料学院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院学习,以机械工程硕士点的4个研究方向实施团队建设计划,从场地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支持和加强人才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
商学院院长 李雷教授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担当作为
博士毕业九年后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倍感亲切和激动。授课专家围绕“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人才引育”“团队建设”等议题,讲思路、谈方法、解案例、传经验,激荡思想、启迪智慧、提升认知,令我收获颇丰,具体汇报如下:
一是家国情怀,使命引领。无论是海外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提及求学经历,还是长期在国内工作的资深教授谈起教师生涯,他们毫无例外地将“祖国”作为自己心灵最深的归宿,将“奉献祖国”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使命。只有使命引领,才能确保我们做正确的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陡然升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数字技术、平台经济等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经济社会中涌现出的问题陌生感越来越强,对于“真问题”的辨识难度也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厚植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高标准定位,使我们的教师工作更加彰显责任和意义。
二是顶天立地,知行合一。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社会精英的摇篮”,这与其长期坚持“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理念密不可分。授课专家不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大文章”“大成果”“大项目”,认认真真地“顶天”,在实践应用方面有“大服务”“大报告”“大影响”,扎扎实实地“立地”。“顶天立地”,使老师们得到了思维历练和能力提升,也让学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得到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实现这一良性循环的底层逻辑是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行合一”理念的践行与坚守,这不但意味着知识储备与日常行为的协同和契合,而且更深层次地暗涵着内心良知对于行为操守的引导和约束。
三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几年前我访谈过一位年过七旬但仍奋战在一线的著名企业家,请他概括从白手起家到卓有成就的宝贵经验,老先生给出了四字答案——自强不息。朴素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华南理工大学授课专家身上“自强不息”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海外归来的青年博士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没有抱怨,他们自我剖析、自我革命、主动适应,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了发展中的问题;从国际知名企业首席科学家转型而来的大学教师,面对新任务、新标准、新要求,华丽转身,快速融入团队,在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链接而成的连续统一体之中游走自如,成绩斐然;年近花甲、功成名就的老教授,扎根田野,笔耕不辍,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诸多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持续进步,才能从优秀迈向卓越,别无他路。这与“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是相通的。
我将进一步领悟吸收本次学习的收获,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理论研究、智库研究、实践应用等多维度开展工作;二是围绕桂林理工大学以服务自然资源行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凸显办学特色这一战略定位,遵循“新商科+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思路,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好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个大局,为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三是始终牢记并践行桂工精神,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保持创业心态,杜绝一切盲目乐观和傲慢,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日拱一卒的战术精进,实现经年累月的战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