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本科生
留学生
办公服务
教学科研
教工之家
校友组织
校友文化
服务校友
关于理工
我与桂工大学初期的化探师资队伍建设
刘成湛
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化探)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有物探人员试用,以验证物探异常是否矿致,同时也可查明是什么元素引致的异常。此后地质人员急起直追,纷纷组成化探队伍。桂林冶金地质学校(现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地院)于1958年举办了一届化探班,以后在1963年再办了一届,直至1973年,才连续不断地办下去。由于化探找矿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具有广阔的前景,冶金部曾于1978年建议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以下简称矿院)开办化探专业,但矿院当时地质系领导认为投资开拓新的专业不如将资金用于加强办好已有的专业。于是冶金部将任务交给地院,并将本人从矿院调来桂林。 地院于1978年由中专改为大学,化探系从1979年起招收大学本科生(四年制)。本人于1980年初到地院化探系(正式调动手续则于1980年9月办妥),上任以后,我才发现系里虽有一些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却都没有讲师资格,这与大学的规模不相称,我一方面力主将这部分教师晋升为讲师,另一方面争取让年轻教师有进修提高的机会。由于地球化学是研究元素在各种不同地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与共生组合,各种元素相互亲和的能力和转移活动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地球化学是化探部署工作和解释化探异常的理论基础,青年教师进修就是通过考取地球化学的研究生为首选。矿院原有招收地球化学研究生的名额,本人是唯一的指导教师,但1980年本人调地院后,矿院便没有这科的招生名额了,而地院当时亦未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幸好本人1979年在矿院招了一位研究生,尚未毕业,本人需回矿院给研究生讲课和指导其研究工作。本人于是建议矿院仍保留地球化学研究生的招生名额,由本人义务(即不受矿院的薪金报酬)兼职指导。此举等于地院借矿院的地位招收研究生,同时也让矿院的教师旁听本人讲课,日后与本人共同指导研究生,最终达到成为独立的研究生导师。此建议获得矿院的欢迎,也得到冶金部的批准。因此1981年矿院又恢复招收地球化学研究生,直到1987年地院有了招收研究生资格才结束,也不用再去矿院招生了。 从1981年起,每年都有一两名地院的教师或应届毕业生考取地球化学研究生,由于本人的研究生名额每年只有一名,第二位考生如果是矿院的,矿院可以通过调剂录取,但如果是地院的,就会受名额限制不获录取。为了让这名地院学生不失去学习机会,我就设法与其他单位的研究生导师合作,用他们的招生指标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就这样,到1989年地院化探系有了自己培养的副教授,同年在矿院指导的最后一位研究生也毕业了,而矿院也已能独立招收和指导地球化学的研究生。 至此,地院的化探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化探技术人才。 作为一名老教师,看到今天学校的发展,人才辈出和取得的好成绩,我很欣喜,很欣慰。值建校6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桂林理工大学越来越好。
刘成湛教授
采访手记:
校庆前夕,我们收到了刘成湛教授的文章——《我与“桂工”大学初期的化探师资队伍建设》,讲述了他担任我校化探系首任系主任时为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化探人才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为更好地了解我校从中专学校升格为大学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历程,我们到刘成湛教授的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刘成湛教授,1920年出生,今年已经是96岁高龄,他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助教,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地质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0年从中南矿冶学院调至我校,按照当时冶金部的要求,在我校主持开办化探专业,并出任化探系首任系主任。刘老师曾为数以千计的本科生讲授过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勘查等课程,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他还培养和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为我国地质地球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已是耄耋之年,刘成湛教授依然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对我们的采访非常热情,偶尔听不清的地方,就由他的夫人和女儿补充给他听。对30多年前来我校工作的情形,老人还记忆犹新。1978年文革结束,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全面恢复和发展期,各行各业人才都非常缺乏,当时冶金部看到了化探找矿的效果和广阔前景,决定在部属院校中开设新的化探专业培养化探技术人才,最初选定在中南矿冶学院,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敲定在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开办新的化探专业。刚从中专升格为大学的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曾经在1958、1963以及1973至1978举办过多届中专化探班,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兴办化探本科专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缺乏的难题。因此,刘成湛老师到任后首先就是想办法解决师资力量的问题。他给我们总结了三条:一是鼓励年轻教师考研究生提升学历;二是推荐一批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获得相应的大学教师职称;三是从全国各地的地质调查队调经验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队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当中。自1981年开始,一部分冶金地质学院的年轻教师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经冶金部批准由刘成湛老师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考取了外校的研究生,这样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显著提升。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也是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刘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送张先容老师去学计算机,用计算机预测化探成果是当时学科发展的趋势,张先容老师学成回来后就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教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化探数据,预测成矿地带。刘老师利用自己经常深入矿区,对各地地质队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从广西、广东、四川等地的野外地质队选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又兼具理论素养的地质队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时隔多年他仍然记得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名字:刘朝荣、唐甲光、罗年华、蒋兴煊……经过刘老师的多方努力,化探系有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到1987年,我校已经能独立招收和指导地球化学的研究生了。 在刘成湛老师担任系主任期间,化探系的实验室规模不断得到扩大,收藏的矿物样本也在得到不断丰富,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矿物样本在化探系的实验室里都能找到。为了收集样本,刘老师寒暑假都在外面跑,到荒山野岭里收集标本,到矿洞深处采样,对刘老师来说很平常。他的夫人说最怕去火车站接他,行李包里装的全是石头,还要从火车站一点点搬回学校,绝对是个苦差事。1989年,临退休了,刘老师跟夫人李萍芳说实验室里还缺四川攀枝花地区的矿物样本,他在退休前一定要补齐了,于是他拉着夫人一起去了攀枝花,“我们去了那里,人家给他那种开采出来的矿石,他不要,非要自己拿个地质锤,一层层爬上山去采不同的矿样,我跟着他,帮他背石头,他这个人做事就有这样严谨!” 刘老师做事严谨,做人正直、厚道。1982年他升任正教授,是当时化探系唯一的教授,经常要参加学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李萍芳老人回忆说刘老师从没收受过任何人好处,他拒绝别人送礼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不收礼我才有发言权!” 与对待送礼之人不同的是,刘老师对学生却是关怀备至,满怀爱护之情。采访中刘老师的女儿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刘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小故事,她说:“他们就像我们两姐妹的哥哥、弟弟,爸爸对他们比对我和姐姐好,对学生几乎是有求必应,从野外回来遇到饭点了就在我家吃饭,没有隔阂的,就像一家人!” 从1979年到1990年间,刘成湛老师指导(含与他人共同培养的)的研究生一共有15人,我校刘康怀教授、钱建平教授、朱义年教授、缪秉魁教授、张学洪教授,这些在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教学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都曾师从刘老师攻读硕士学位。在刘老师九十岁生日时,他的学生们编著了《跨越世纪的学科发展》一书为他庆寿。这本书以文集的形式展示了刘老师指导过的学生和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师生在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在该书的前言中他的学生们写到:“师恩似海,情深意长,那些师从刘成湛教授的日子和每一次学术经历都值得我们终身珍藏和回味。……先生的谆谆教诲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探索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效法和追寻。”铭记师恩,并将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也许是对师生关系最好的诠释。 明天就是学校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日了,学校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辛勤付出和躬耕奉献,我们有义务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铸造桂工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胡花尼)
上一条:学校召开安全工作布置会
下一条: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